(资料图)
氟吡菌胺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开发的杀真菌剂,目前广泛注册用于蔬菜、果树和其他作物,用于预防和控制由卵菌真菌引起的霜霉病和晚疫病等病害。2016年氟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4 500万美元。2005年,拜耳首次在中国注册了氟吡菌胺技术和配方产品,用于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番茄晚疫病。氟吡菌胺在中国的专利已于2019年2月16日到期。氟吡菌胺理化性质 氟吡菌胺是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啶酰胺类杀菌剂,通用名:fluopicolide,主要用于防治各类蔬菜和葡萄上的常见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具有保护和广谱治疗作用。化学名称: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CAS登录号:239110-15-7,分子式:C14H8Cl3F3N2O,相对分子质量:383.59,结构式如上图。 原药外观为米色固体,无特殊气味,熔点150℃,蒸气压为3.03×10-7 Pa(20℃);8.03×10-7 Pa(25℃),KowlogP=3.26(pH 7.8,22℃)。水中溶解度2.8 mg/L(20℃),有机溶剂(g/L,20℃)正己烷0.20,乙醇19.2,甲苯20.5,乙酸乙酯37.7,丙酮74.7,二氯甲烷126,二甲基亚砜183。在室温,pH=4~9条件下不水解,光照稳定。氟吡菌胺的作用机理 氟吡菌胺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间的特异性蛋白——类血影蛋白,从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而达到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抑制活性的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性。并在病菌生命周期的许多阶段都起作用,影响孢子的释放和芽孢的萌发。且在木质部具有很好的移动性。对叶的最上层进行施药可以保护下一层的叶子,反之亦然。对根部和叶柄进行施药,氟吡菌胺能迅速移向叶尖端。对未成熟的芽进行施药可以保护其生长中的叶子免受感染,具有非常好的内吸活性和保护治疗作用。氟吡菌胺能防治的病害 目前,氟吡菌胺在我国登记的防治病害对象主要有,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番茄晚疫病, 氟吡菌胺是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率先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目前广泛登记用于蔬菜、果树等作物,用于卵菌门真菌引起的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的重要病害的防控。对作物和环境安全,特别适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
标签: